在艺术签名设计教育中,“体验性”教学,常常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延伸形式,艺术签名设计课程的实践特征不仅仅表现为它的动手性。动手操作只是实践的一种普遍的外在形式。艺术签名设计的体验性课程与一般情景性教学有着不同的内含,情境性教学是将理论中讲述的内容组织为某种场景,使之再现于课堂,贯穿于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置身于理论所讲的环境当中,并通过教师的设问,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使学生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艺术签名设计课程的体验性表现在:它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全部身心去体会、验证实践的结果和理论的正确与否。“体验先行”是艺术签名设计课程体验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理论假设是:当学生缺乏起码的体验或经验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实践知识或理论知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的客观条件上看,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实践经验的可能性是较少的,学生只能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弥补其经验的缺乏。
艺术签名设计课程的体验性表现为两种形式:1、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悟实践的过程,由此认识实践中的正确含义。麦当劳快餐店在培训新员工的时候,让他们闭眼数分钟,然后让其回答自己闭眼的时间。答案几乎都是错的,人们普遍放大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时间长度,这个体验签名设计的日的,是让他们领悟“等待的痛苦”,由此理解加快工作效率,减少顾客等待时间的意义。这和国内脱离体验而大讲“顾客是上帝”的原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如在香港理工大学签名设计学院(原太古签名设计学院),在它的产品签名设计课程中,使用了“体验先行”的教学方式。教师向学生提出了“针对盲人”进行产品签名设计的任务。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讲述盲人产品的签名设计理论,而是让学生自行签名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印象,勾勒出相关的签名设计草图。此时,教师并不对学生的签名设计草图进行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在下一次的课程中自带毛巾。教师让学生用毛巾蒙住自己的眼睛,使学生进入盲人状态,这种状态要保持两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做各种活动,包括上下台阶,围绕树木行走,或触摸物品,以获得盲人的体验。当毛巾被允许摘下之后,教师让学生重新审视白己勾勒出的草图,并通过自己刚刚体验过的盲人状态,对自己的签名设计进行评价。在体验与自我评价过程之后,才开始正式的签名设计。体验先行是激发学生实践热情的一种手段,也是促使学生自觉关注实践中的理性因素的有效方式。2、在专业签名设计课程的编制中,关注实践体验的连贯性。签名设计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性是艺术签名设计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具有体验的属性,因此,艺术签名设计过程又可以看做一种体验的过程。体验需要连贯性或连续性的支持,签名设计课程的编制要考虑签名设计体验的累计效应,孤立的体验无法实现它在实践中的应有作用。夏靖燕博士在《对我国高校艺术签名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一文中提到:在国内的艺术签名设计教学中,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缺乏衔接。从而形成了“百纳衣式的课程结构”。从某种角度看,即是对“体验散乱性”的批评。从实践的体验性看,艺术签名设计各个课程之间应该具有符合“体验累计”的逻辑关系。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应该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过程,一个学年的专业课程也应体现为一个更为丰富的体验过程,由此形成了体验的纵向性。奥地利艺术签名设计大学约翰教授在介绍课程设置的时候,提到了体验的连续性问题。该校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中,设置了素描、摄影、字体签名设计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等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隶属于同一个课题的内容,学生从各个课程中获得的信息,被组织在某一个主题之中。同时,课程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素描课程的内容成为摄影的感知基础,学生是通过素描与摄影两种图形方式去体验同一个主题的,字体则成为图形的一种符号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图形的体验,前三门课程获得的成果成为计算机软件课程中的基本素材,当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获得了一个免费签名设计学习的完整的体验过程。理想的完整性体验的表征是,学生在学期的第一「1课程中的“作业”,能够延伸到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中。在每一个学期的期末,学生都应该能够获得一种“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的体验,这种体验应该在每个学期的课程中得到渐进性的累加,并在学生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形成一定的“经验系统”,为今后的实践性课题铺垫基础。第四节艺术签名设计教育实践的隐忧:技能型实践的普遍存在性艺术签名设计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实践性,使人们常将艺术签名设计的实践理解为技能性实践。事实上,在国内,技能性实践在艺术签名设计的课程中「ll-有较大的比例。技能性实践有两种形式,1、显性的技能实践课程:它们是由各类技能性课程构成的,如计算机辅助签名设计课程,材料工艺课程,专业技法课程等。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由于课程编排常常体现出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也由于院校实践条件的有限性,此类课程所能给与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是有限的,在技能性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所能达到的,只是表示“会做”某件事的初级技能水平,一些课程只能让学生了解某种技能的基本操作程序,或了解某种材料的性能特征,以便为今后的签名设计实践提供某种“技术印象”或“技术储备”。2、隐性的技能实践课程:它们存在于各种“专业签名设计”课程之中。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将签名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原理、基本事例一一告之学生,并根据签名设计的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无论是显性的技能性实践,还是隐性的技能实践,它们都具有“低阶学习”的特征: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机械性和被动性。学习的过程呈现出“外在牵制的、接受的、抽象的和单独的”特征。其实质是“艺术签名设计教学的低层次性”。从心理特征上看,在技能性实践课程中,学生通常表现为机械的技艺练习、浅层次的理解和“近迁移”的应用能力等。从认知层次上看,它反映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停留在一般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上,在课程中,教师将“原理性知识”组织成为课程的某种“程序性内容”,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这些程序中的“现成性知识”,井将它们在作业或练习中“复制”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也多局限在“程序复制”的准确程度或规范程度上。在这些课程中,学生所面临的“认知能力挑战”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得到的多是一般的签名设计技术程序或签名设计思维程序,没有什么明确的、科学的、“强制性”的要求让学生进入“举一反三”(或“远迁移”)的创新思维状态(从教师所签名设计的“作业评价标准”中即能看到这一点)。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普遍存在,有着多种的原因。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较为重要的原因体现在: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签名设计缺乏心理学的支持,忽视了在课程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变化的关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中,很少注意到学生在课程过程出现的思维的变化,这些变化应该直接反映在过程性的“随堂练习”中,或反映在以构思草图为主要形式的签名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对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种“结果”即是学生呈交的课程作业,教师针对这些作业进行打分,其实质即是“结果性评价”,隐藏在这些“结果”之中的真实过程一学生在签名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擅变过程一则很少得到关注。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课程在两点之间一从课程讲授到作业评价一的简单循环,它们导致了两种结果:(1)、多数学生的“认知惰性”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他们注重最后的作业效果,而在作业的形成过程中则常常使用了“简化”的方式:资料的抄袭和资料的简单变动。这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在创造性思维方式上得到有效的促进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停滞,必然导致课程的技能性的凸显:(2)、教师对“思维方式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教育手段,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在一项题为“签名设计过程草图展览”的实验中,人们看到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个实验以“举办展览”为原由,“强制性”地要求教师从自己承担的签名设计类课程中组织并提交学生的“签名设计过程草图”。考虑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认知惰性,实验者允许教师向学生强调过程草图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并鼓励教师在课程中选择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签名设计过程草图”研究的主要对象,实验者要求教师针对这些选择出的学生的“草图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这种指导原则上不能少于3次,教师要在每一次的指导中记录卜学生签名设计草图的每一次变化,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变化的真实原因:是学生思维产生了变化,还是教师的指导发生了作用。从最后呈交上来的签名设计草图看,对学生的签名设计思维过程的关注成为一种棘手而陌生的事物,多数教师无法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他们对此持一种被动的态度,在经过了计算机处理的学生签名设计草图中,很少能够看到签名设计过程所发生的应有的变化,它们只是一组相互之间并无关联的散状的“灵感点”,你无法判断出学生在签名设计过程中,思维活动呈现出了怎样一种活动状态。为了进一步观察其中的原因,实验签名设计了延伸性内容:在对教师进一步详细解释了“签名设计草图对于研究学生签名设计思维的意义”之后,让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将签名设计草图退还给学生,并在师生的交流中,“人为地”表现出签名设计过程的变化。为此,实验者走访相关的学生,亲自观察学生在重新“制作”签名设计过程草图时的真实状态。走访结果显示,教师似乎仍然无法向学生说明签名设计过程草图的真实意义,学生是在应付的状态卜进行草图修改的,在“由一个灵感点向另一个灵感点的迁移”中,学生只是进行了局部的、有限的变动。这种结果多少是令人沮丧的,它证明了,脱离了签名设计思维方式的研究,对整体的艺术签名设计教育水平的约制性,同时也说明了,现有的艺术签名设计课程所普遍具有的“低阶”技能性实践特征的原因。
二、艺术签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义性。学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这集
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普通的汉语词典将人才定义为:“德才兼备的人;有一定特长的人”,或“有品德有才能的人”。2001年,北京大学校长许宏智提出了“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对人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掘新知识的创新能力。这与词典里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定义并无实质的区别。哈佛大学加纳德教授则将人才定义为“能够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实际上,“人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即包括了优秀的技术工人,也包括了各个领域中的专家学者。这说明,人才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层级性的概念。在国内,各个高校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和层级,确认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如: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的“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型高校”,此外,还有培养“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高校类型的划分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体现出理论的某种假设性,它与社会需求或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过多的不确定性。它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人才的类型划分上,而社会或市场在对人才的选择上并非以此为标准。因此,国际教育界在人才标准的研究中,很少提及人才的类型性,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人才的基本规格上。如1993年,在美国劳工部下设的“掌握必要技能委员会”完成了题为《对学校的请求》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为了使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实现成功的自我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为学习者的三种基本技能打下的良好基础。三大基本技能包括:基本技能(阅读、表达、运算等)、思维技能(创造性思维、决策、问题求解、推理等)和个人品质(责任感、正值、诚实、自我管理、团队精神等)。这份报告并未指明人才的层级和类型,实际上,它所设列的人才规格囊括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层次:从普通中学到研究性大学。不同的高校类型所设列的不同的人才规格,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成为一件复杂的事情。人们在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所使用的言词大多跨越了上述各类高校的人才范畴。以艺术签名设计专业为例。深圳大学艺术签名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艺术签名设计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类艺术签名设计的特点,掌握国内签名设计市场发展动向,可以独立从事签名设计、科研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具备综合观察、分析和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综合性艺术签名设计专门人才;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签名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艺术签名设计人才,系统掌握艺术签名设计理论,并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艺术造型基础,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厂艺和材料应用,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能够从事艺术签名设计的,知识面宽、实际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艺术签名设计人才;中央美术学院签名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中央美术学院深厚的艺术教育传统分为为背景,以世界范围内签名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模式为参照,培养具有完整专业基础、)’‘阔学术视野、创新开拓能力、并能以专业性态度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签名设计师与研究者;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则培养的是“创新型拔尖艺术人才”。从字面上看,四所高校给出的人才规格及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有所不同,北京服装学院的“实用型艺术签名设计人才”与“技能教学型高校”的艺术签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近似,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创新型拔尖艺术人才”则直接反映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规格。由此看,“人才培养目标”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
免费艺术签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义性还在于:任何一所高校都没有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日标提供出详细的标准,人们使用了概括性的词汇,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变得闪烁其词。这也为艺术签名设计专业教师在理解人才培养目标时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例如:人们完全可以从技能的角度去解读完整的人才概念。从艺术签名设计专业的艺术特征和它的实践性看,技能本身也可能包括了创造性内容:在所有的技能性课程中,都被加入了签名设计的内容,技能训练与签名设计训练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门课程中。同时,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下,“技能”更愿意被理解为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如上述提及的“三种基本技能”,它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技术能力”的范畴。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才规格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受到市场的约制和影响的。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师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倾向于从技能一综合的实践能力一的角度评价专业人才的优劣,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使理论空悬于实践之外,成为艺术签名设计学科的某种“装饰品”,因此,他们只能将人才的规格指向于一般的“素质”。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体验,学生理解不到理论带给他们的益处,这也是学生对技能性知识的兴趣大于理论性知识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就目前的学生反映看,学生对技能性课程的要求还在不断增多,他们将技能性课程理解为真正的实践课程,常常希望对某一种技能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训练。当国内的教育家们忙于为人才进行分类、分级的时候,国际的同行早己与企业联手,悉心研究人才的本质特征。就艺术签名设计本科毕业生而言,企业所期盼的人才标准并不那么复杂:他们希望毕业生应该具有两种能力:1、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表达能力(草图表达、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前者是对人才的思维水平的要求,后者是对人才的技能水平的要求,二者是一个整体。在这个对人才的整体性要求中,人才的级别性(即院校的“级别性”一如Zn大学、863大学、国家重点大学、地方重点人学,以及“一本”、“二本”、“二本”等)的意义并不重要。对人才的整体性要求,说明了一个久已存在的事实:国内的院校教育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最终的目的。一个自然而连贯的过程,常常被分割成“互为矛盾”的各个部分,本节的题目本身,就是这种思维惯性的结果:技能型实践课程怎么能形成“隐忧”呢?无非是一种将“人才的整体性要求”(思维能力与技能能力)分割了的结果罢了。
更多签名设计请到www.baidu.com搜索>>【艺术签名设计实践性教育的有效支撑形式】 (责任编辑:签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