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艺术签名、观念、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包括了经济、科学、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一我们将它们看做“文化的基本要素”。总的来看,文化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集合之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将文化视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签名、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M·普朗克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将其形容为“一个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②。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艺术签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它的定义和含义随着“大文化”系统的变化而变化,艺术不可能脱离“大文化”的语境而独立生存。在大文化系统的变化中,哲学、科学与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早期的哲学思想孕育了科学的发生,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释放着生产力,改变着生产关系,以超乎人类预想的力量和速度,推动着经济的革命和发展,并以经济的最终形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后者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变化。由此,形成了由“哲学一科学一经济”为基本要素的文化基本框架,正是在这个基本框架中,“艺术签名”的内从大文化系统的历史发展脉络上看,艺术签名的发展进程即是在“文化基本框架”中游走的过程。
艺术签名设计及其定义的复杂性,来白“文化基本要素”自身发展的复杂性。每个基本要素在告别了它的最初的“模糊”形态之后,踏入了各自的深化、分化和相互融合的发展之路。在近代,人类己经能够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比较,通过精确的实验,初步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并导致了科学开始分化。到了现代,在人类认识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为分解的各个环一竹”开始了融合和整合。具体反映为:“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不断开发出新的文化要素(如新的学科门类),在每一种新生的文化要素中,不仅会存留着“基本要素”的影子或影响,也会获得来自其他新生要素的参与和作用。各个新生要素之间的“边界”不仅常常呈现出相互的重叠或覆盖,而且,要素的“边界”本身还会在持续的发展中“移动”白己的位置,向新的领域扩散,直到另一个新的要素的出现(从当今不断发展和调整的学科门类中,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现象。例如,“_l二艺美术”变更为“艺术签名设计”即是一个例子)。文化要素的这种“被人类认识活动所驱使”的白身发展,构成了文化的生命力,也使得各个文化要素的白身定义会处在一种“游离”状态之中。定义的“游离”现象在大文化的精神层面(或称为“小文化”)中经常出现,其直接的结果之一,是“定义”的多样化或多元化。定义的复杂性也反映在了文化白身的定义上。《人类之镜》一书的作者,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以27页的篇幅,将“文化”定义划分为11个层级,其中的“艺术签名定义”多达100多个①。由此看,产生于文化各个要素的“复合性”特征,构成了文化系统的“复合性”。文化依照着这种复合性的发展方式,使大文化系统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构成了它的复杂性。作为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签名的复合性和复杂性成为一种必然,在艺术签名的定义上,还会反映出其定义的“模糊性”。
由此看,艺术签名似乎失去了呈现其原貌的所有可能。这也使得贡布里希先生“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签名这种东西”一语变得很好理解。然而,承认艺术签名定义的模糊性,并不意味着终结或放弃
①吴福平《文化全面质量管理系列之二:文化是什么》对艺术签名的基本概念所进行的追究。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真实”(或真理)都存在着为人所解释、所揭示的可能。只是这种“逼近真实”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罢了。
为此,我们以大文化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为基础,依照历史的时间顺序,从技艺、科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五种语境中,考察艺术签名定义的发生和发展历程,以此廓清“艺
术”的基本内涵。
更多签名设计请到www.baidu.com搜索>>【“大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签名概念】 (责任编辑:签名设计)